湖工记忆
湖工记忆

峥嵘岁月老 犹有少年心——回忆农校生活

作者:郑学韬来源:校友会 发布时间:2022-08-30点击数:

20220828151118375

1952年建校时,我们响应国家“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从四面八方报考武昌农业学校。当时学校条件极差,一穷二白,进到学校一看,三间茅草牛棚,哪里像学校?一间是办公室和教室,一间被隔成老师和女生宿舍,另一间是我们男生宿舍,上下两层统铺,睡着一百多人。晴天还好说,遇到雨天,外面小下,屋里大下,外面不下,屋里还下。

我们从城里来的同学情绪低落,想走人。学校组织政治思想教育,由第一任校长老革命汪立波作报告讲红军长征的故事。学校给我们看苏联电影《幸福的生活》,看到集体农庄姑娘小伙种植瓜果的愉快情景,我们对农业生产科技有了兴趣和向往。校长、老师带领我们开山辟岭挖土方,边劳动建校,边艰苦学习。

艰苦求学 人才辈出

解放初期没有课本和教材,老师各自提供,王业进老师拿出在武汉大学读书时的讲义,王慧媛老师拿出在北京大学读书时的讲义,林孝明和郭立藩老师拿出在厦门大学读书时的讲义,张维新、龚本秀和胡华松老师拿出他们在华中农学院读书时的讲义,由我们同学中字写得好的戈学云、蒋贤文等几个人刻钢板油印出来供大家学习。沒有教学挂图,老师星期天带着大家到田间和树林里去网捕蝴蝶昆虫,采集植株标本。邓家浩同学带着我们几个爱美术的同学画教学挂图,我画了十几张。

没有餐厅,大家围着一个装菜的脸盆蹲在地上吃,每两周加餐吃肉,打一次牙祭。没有浴室,请了女工给我们烧热水,大家端着脸盆排队,早上发一瓢,晚上发两瓢。文娱活动开展得很好,每天吃完晚饭,各班的文娱组长召集大家,男女生手拉手围个圈跳苏联集体舞。每周六晚上我们歌咏队由张维新老师组织带领,有时在学校,有时去集镇上举办文娱晚会,演出过《黄河大合唱》,编演红歌等宣传节目,大家过得十分开心。晚自习用的是煤油灯,一个小组围着一盏煤油灯学习,后来改成汽灯,一个教室两盏汽灯,到了三年级才安上电灯。

没有操场,就在狮子山凹处在树杆上钉个木板,弄个铁圈圈做成篮球架。爱打球的男生争着去学投篮,还真练出来一批高手。到了第二年下半年,建了篮球场。金口驻军八一部队的篮球队每个星期都要来跟我们校队赛一场球,只是没有打赢过一次。就连华中农学院的校队也输给了我们的班队,班队在武汉真是所向无敌,可惜没有举办过大中专院校篮球锦标赛,要不然,我校稳获冠军。郑宜云不仅篮球出色,单扛、双扛、木马也都精通,毕业后被武汉体育学院特招入学,后来在湖北省体育中心任教练,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冠军。

在张健华校长(第二任校长)和周星辉主任的带领下,我们树雄心,立壮志,一边学习,一边劳动。第一年住茅草牛棚,第二、三年搬进了红砖红瓦宿舍和教室,建起了大操场和大礼堂。建校初期条件虽差,环境十分艰苦,但是没有影响学习,我们首届4个班毕业167人,考取重点大学的就有16位,占10%,这说明了教学水平高。

当时学俄语,我们把俄语单词写在手膀上,走路也读,吃饭也记,睡觉也默念。我一年学完了三年学的一厚本书,我们还创造了循环记忆法,把俄语背得滚瓜烂熟,我们都与苏联同龄的同学建立了通信关系。我把俄语的记忆法运用到工作中,记病虫发生规律,指导农民防治病虫害,还为此著书。1998年发生洪涝,省里把我著的防治病虫害的书作为防汛救灾物资发到全省各灾区,深受广大灾民的欢迎,该书获湖北省科委、湖北省科协、湖北省农业厅和湖北省供销总社联合颁发的《科技教育兴农金杯奖》。我还将外语循环记忆法教会很多人。我小妹妹郑琪玉用该记忆法,1963年高考,荣获全省外语状元。

我们首届同学中,后来担任正、副厅级的有3位,处级的有6位,县政协副主席2位,县人大副主任3位,任地区植保站长有4位,担任各县农业局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地(市、县)科委和科协主任(副主席)的大多数是我们同学,高级农艺师和教授占90%以上,这说明母校培养人才业务过硬,我们成为农业技术力量的中坚,为全省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师恩难忘 一往情深

当初我们觉得在农校既看不到黄鹤楼上的红旗,也听不到武汉关的钟声,我和其他几个同学都打算走人,去武汉另选他校的,后来却被母校的一批优秀老师吸引留下。

武汉大学生物系毕业的高才生王业进老师在一次师生文艺晚会上独唱新疆民歌《新疆好》、《送我一只玫瑰花》,高亢的歌声,我们都听得着了迷。

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的高才生王慧媛老师,不仅人长得美丽大方,人见人爱,大家目不转睛,而且一口的标准普通话,她的声音就像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跟我们讲话。我后来工作了,去湖北电视台录制农业科技讲座节目就是学她的咬字发音。她上“养蜂学”课时,绘声绘色,把我们带进了童话世界。她每一次讲课,我们听得入神,听了还想听,记忆深刻,终生难忘。很多年以后,饲养胡蜂治虫,试验成功,获得全地区科技成果一等奖,这真要感谢母校王慧媛老师的教导。

叶兰生老师,讲授古典文学,本来“之乎者也”枯燥无味,大家不感兴趣,难懂又难记,可是叶老先生将古比今,戏剧性的讲解,我们喜闻乐见,记忆犹新,一下子把“木兰辞”都记住了。1954年抗洪斗争中筑堤打夯,我用“木兰辞”领呼号子,大家都有节拍地呼喊劳动号子,大家在劳动中提高了学习古典文学的兴趣。

华中农学院毕业的张维新老师多才多艺,能歌善舞,使农校文艺活动十分活跃,他为我们编写了校歌“生活在农业学校真是快乐”,每逢集合开会就唱这首校歌。几十年后,每当我们同学聚会,也都忘不了唱这首校歌。他教会了我跳新疆舞《达坂城的姑娘》,我跳了六、七十年,走到哪里都跳这个新疆舞,这么多年老同学聚会也好,下乡给农民讲技术课也好,我都要跳这个舞,我恋爱结婚还是这个新疆舞牵线搭的桥。退休后,我参加广州中山大学老干合唱团,领唱和指挥也都是在母校打的基础。

还有华中农学院毕业的高才生龚本秀老师,朴实善良,教学认真。本来“遗传育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可是,用达尔文、米丘林和李森科的学术论点讲述,同花授粉,异花杂交,遗传基因,由量变到质变,经她一描述,我们听得津津有味,这些知识在我们后来工作中培育杂交水稻和带领农民创高产夺丰收都派上大用场。

石汉老师,他本来是旧军官出身,解放前是国民党某部军体教官,分到农校管理后勤和教材工作。他忠厚老实,同学们知道他在解放前曾获得过全国摔跤冠军时,大家都不相信,因为他身材并不魁梧,但肌肉结实。有一次在大礼堂,我们同学中有几个力气大的硬拉着石老师要跟他比试比试,就让力气最大的郭先培先上,他三下两下就被摔倒在地。郭先培还不服气,爬起来再斗,又再被摔倒,一连三次被摔倒,这才服气认输,其他几个就不敢再试了。石老师跟我们讲了摔跤的要领,后来晨练时还教给我几招防身散打、称砣搏千斤的技巧,我们十分敬佩,感到能遇到这样一位高师是前世的缘份。

1955年我们毕业实习,到全国劳动模范稀水县望城乡饶兴礼的十月合作社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一个傍晚,帮合作社搬运谷堆时,我被毒蛇咬伤,脚肿得像竹筒,姚明源同学把我背到县人民医院。刮骨疗毒时,周星辉主任抱着我,一直泪流满面,胜似亲人,我无比感动。

郑宜云、陈盛均几个同学,多才多艺,运动健将,算得是当时的明星人物,武汉多所学校想要招收他们去为校争光,可他们就是不动心。他们说:“在哪里能碰到这样好的老师呀!再苦再累,我们也舍不得离开这些好老师。”母校的这些领导和老师,每个人都有讲不完的故事。这就是我们无比热爱母校的原因。大家都像是吃了称砣铁了心,无论如何都不肯离开母校。大家在之后工作中每一项成绩的取得都是与母校老师的培养教导分不开的,我们受益终生。

我们永远怀念母校。

作者简介:

郑学韬,1938年4月出生于武昌,现年84岁。武昌农业学校首届植保专业毕业,被分配到湖北省嘉鱼县农业局工作,高级农艺师,曾任嘉鱼县科协副主席、中国农村致富函授大学湖北分校专职教授和武汉市黄鹤实用新技术研究所所长等职。

40多年来,著作科普图书7本,发表科技论文317篇,科普文章792篇,多次被评为嘉鱼县广播站及广播电视台、咸宁报和湖北科技报模范通讯员。1958年创造的《水肥条施车》荣获农业部小型农具发明奖,作为全国农业十周年献礼项目在北京农业展览馆展出,《灭鼠新法及鼠类的综合利用》获1989年湖北省优秀科普图书一等奖,《水稻病虫害防治新法》和《棉花病虫害防治新法》两书获湖北省第三届优秀科普图书一等奖。

上一条: 我和湖工的缘分

下一条: 魂牵梦绕的金水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