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正文

第490期人文讲座——忘不了的乡愁

作者/摄影:(学生传媒中心记者)赵星宇    出处: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日期: 2017-11-06 00:00:00 点击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11月3日晚7点,由校学生工作部主办、校学生工作助理办公室承办的第490期人文讲座在博学堂举办。本期讲座由武汉大学教育科学院副教授陈闻晋老师带领我们重回乡土,感悟乡愁之美。

讲座伊始,陈老师吟咏了“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世态十年看烂熟,家山万里梦依稀”等脍炙人口的诗词,说明了乡愁是代代相传的,是一种沉淀千年留存下来的极为独特的感受。随后他提到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食物,比如河南的烩面、山西的刀削面、兰州的拉面等也是一种地域的代表,容易唤醒对某一个地方独特的情感。陈老师以自己为例,当远在国外的女儿想家时,就寄去热干面以慰乡愁,哪怕五百块的运费寄去了五十块的东西也觉得值得。

中国历史深厚久远,文化源远流长。乡愁存在有其特定的生物和社会背景。它来源于每个人对群体,对安定的需要,也源自自古以来的文化氛围。它响应了十九大提出的的“不忘初心”“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提议,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陈老师说,他曾让同学们给自己的先辈写墓志铭,但许多同学居然连自己的长辈姓名都不太清楚。这样会导致家族文化的隔断,也会减少新一代对故乡,对家庭的依恋感。当今,“记住乡愁”已经成了一种刻不容缓的任务,在哲学和文化方面都有巨大的意义。譬如今年教育改革,宣布新疆的任何地方都要学习汉语,这是增强对祖国的归属感和依恋感,告诉新疆同胞:我们都是中国人。所谓故乡,中国是也,这样带来的影响是无价的。

而我们该如何“唤回乡愁”呢?陈老师谈到了他对教育的认识。他认为“标准答案”是反教育的,教育应该是“求真”,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好的教育会来带文化和精神的归属感,这些归属感沉淀为所谓的“乡愁”,成为行走万里绵绵不断的挂念。要用更新颖的方法,更符合大家认知的方法来增强这种感受。这不仅仅是对故乡的挂牵,也是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维系民族情感的方式。

讲授过程中,陈老师旁征博引,妙语迭出,全场气氛热烈。在提问环节,陈老师耐心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再次强调了乡愁和文化继承之间的关系,告诉我们即使受到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冲击,乡愁仍旧不能忘记。最后陈老师叮嘱湖工学子:记住湖工的乡愁,并以此自勉!



上一条:我校2017年“唱响新声”新生歌手大赛震撼上演
下一条:离退休教职工秋季参观活动圆满结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