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工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湖工要闻 >> 正文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科技篇:以绿色科技为引领推动学校科研上台阶

作者/摄影:科技与产业处供稿    出处:党委宣传部    日期: 2017-11-01 00:00:00 点击数:

以绿色科技为引领 推动学校科研上台阶

——湖北工业大学科研工作发展纪实

在学校“135+”学科发展战略指导下,湖北工业大学科技与产业工作以绿色科技计划为引领,瞄准科技前沿,主动对接产业重大发展需求,主动为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服务,为湖北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服务,成效显著。

一、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为充分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学校制订或修订多项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政策的指引作用,从源头上给科研工作者创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

学校制订《湖北工业大学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充分发挥间接经费的杠杆调节作用;制订《湖北工业大学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为横向科研合作在经费使用上解绑升级;设立成果奖励专项资金,修订《湖北工业大学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加大对重大项目、高水平论文、获奖奖励、专著、发明专利等科技成果的奖励力度;修订《湖北工业大学教师科学研究工作量化考核计分细则》,加大对重大项目、高水平成果的分值;出台了《湖北工业大学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实施细则》,为良好学术氛围保驾护航。

专门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协同成立了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和大学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了政府、学校、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等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

鼓励科技人员大胆实施成果转化,主动投身科技服务,在高校中率先出台了优惠政策,规定科技人员创办企业可以使用学校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使用学校发明专利实行零收费,师生可以在岗或离岗创业,成果转化收益的92%-97%归教师及其团队所有。同时,改过去科技成果转化“先审批、再处置”为“先处置,后备案”,将成果转化处置权、使用权、受益权下放到个人或团队。打通了科技创新与市场资源配置之间的通道。仅2014年,学校教师创办各类科技公司就达23个,有力推进了科技成果转化。

这些政策的出台,极大调动了教职工科研积极性,学校科研经费大幅增长,国家级项目逐年递增,发明专利逐年倍增,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位列省属高校前列。

二、夯实科技创新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近五年来,学校通过各种渠道累计投入三亿多元进行科研平台建设,先后组建了发酵工程,太阳能高效利用2个湖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成功获批建设绿色轻工材料、河湖生态修复及藻类利用、太阳能高效利用及储能运行控制3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湖北酿酒工艺和传统美术与手工艺保护研究中心、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与促进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湖北文化创意产业化设计研究中心、湖北循环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湖北农村社会管理研究中心6个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组建了电网智能控制与装备、包装装备、橡塑成型加工及装备、农机装备智能化、建筑防水、无损检测、城市轨道交通等1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共建了导航数据挖掘、电能质量检测与控制、激光加工、智能视频通信技术、改性塑料等近30个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基本实现了一院一省级科研平台的规划布局,这些平台的建立,改善了研究条件,有力促进了人才队伍的聚集,提高了我校自主创新的水平。2016年,我校“发酵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全国生命领域156个参评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被评为优秀,是平台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三、狠抓谋划落实,科技创新成果斐然

近年来,科技与产业处协同各学院,主动谋划、重点突破,逐步形成了学校“绿色工业”学科的优势和特色,承担国家级重点科研任务的能力大幅提升,科研创新成果斐然,实现了学校科研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

五年来,共承担国家级项目3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3项(其中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优秀青年基金1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1项),获批以第一单位承担国家973项目1项,以第一单位承担国际科技合作专项1项,联合申报并获批重点研发计划17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项,另外承担参“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科技部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等2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24项(含艺术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49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4项。到账经费五年翻两番,实现了平均每年30%的增长速度。

国家级奖项取得新突破。近五年来,共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80多项,其中,我校联合申报的“高耐性酵母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省级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发明技术一等奖2项、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

学术论文和专著产出增势明显。根据近五年年度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学校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文献有872篇;EI(《工程索引》)收录论文1589篇。获批各类授权专利 1341项,其中发其中发明专利319项,实现了较快增长。2015年获得省知识产权局的表彰,作为代表在全省知识产权工作大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

四、立足绿色工业,服务地方经济

学校坚持“立足湖北 服务工业”,以地方产业和行业背景为导向,优化学科结构,认真分析地方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结合绿色工业战略定位,主动对接区域经济产业发展。

2015年学校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全面合作,积极向地方选派科技副职干部和科技特派员,特别是在科级副职选派、博士服务团下乡、“三万”等工作中均连续多次受到省委、省政府或上级部门表彰。大力实施校领导对接大中型企业科技服务模式,组织“专家教授县市行”活动,加强与政府企业的互动,有力推进了校政企在搭建平台、人才培养、科技交流、成果转化、技术创新等方面深入合作,实现互惠互利的双赢模式。我校科技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做法于2015年1月份在新闻联播中播出。

五、科研协同创新,助力人才培养

本着科研为人才培养服务的理念,学校逐渐形成了一套科技与产业处、教务处、人事处、校团委齐抓共管“四方协同”的工作机制,将科研成果考核评价有机融入职称评审、教师考核、学生评奖等工作。同时,利用科研成果进课堂,科研项目促实践,学生进科研平台,利用合作企业建立起教学基地和科研平台等方式,形成科研助力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在创新的体制机制下,承担的国家级项目显著增加,国家级奖项取得新突破,学术论文和专著产出增势明显。

近三年,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663项,其中,特等奖20项,一等奖99项;各类科技文化竞赛获得国家级奖52项,一等奖11项。在各项科技竞赛均取得突破性成绩。

新建了2530平米的创业基地,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服务平台。学校先后培育组建了2100余支创新创业团队,已入孵53个创业团队,注册公司20家,并联合岱家山孵化器、洪山创业中心等多个国家级孵化平台,推荐优秀学生创业项目达10多个,获得了创新创业国家级奖项80余项、省级奖励120余项。



上一条:学校召开本科工作审核评估工作推进会
下一条:[十九大专题] 周应佳:学懂弄通做实十九大精神 努力创建一流工作业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