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阴荏苒,白驹过隙,湖北工业大学即将迎来70年校庆的重要时刻。每当我们瞩目着学校简洁大气的校徽时,仰望那高高飘扬的校旗时,聆听着悠扬的校歌时,脑海中都会深情追忆起湖北工业大学那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波澜壮阔的70年发展变革历程中,经过几代湖工大人的克难奋进,学校积淀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色,持续感染和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湖工大人砥砺前行,正激励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校徽、校旗和校歌是学校校园文化所蕴含的内核与精髓,是学校重要的文化符号和标识系统。校徽、校旗和校歌能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展示学校的文化底蕴,彰显学校的大学精神,增强广大师生的凝聚力和爱校荣校的使命感。
2010年10月以来,本人有幸在学校宣传思想文化部门工作8个多年头,参与和见证了学校校徽、校旗和校歌等校园文化载体的优化设计和创作的重要历程,每每回忆起来,心中无比感概和自豪。
作为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作为以建设绿色工业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工业大学为己任的湖北工业大学,校徽、校旗和校歌不可或缺。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高度重视和广大师生员工和校友的殷殷期盼中,这一工作被提上了议事日程。2004年湖北工学院更名为湖北工业大学前夕,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的基础上,由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师团队设计了首个校徽和校旗方案,在经学校党委研究审定后正式启用。2012年12月21日召开的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学校党委宣传部拟定并报经校党委领导审定,于2012年12月27日出台了《湖北工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 》,这是学校历史上第一个校园文化规划,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时期学校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和措施以及保障机制。2013年学校党委宣传部还配套颁布了《湖北工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实施方案》,这些纲领性文件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建设依据。为弘扬大学精神,传承先进校园文化,激励广大师生员工爱校荣校、投身学校建设的热情,凝心聚力推动学校快速健康发展,根据《湖北工业大学校园文化“十二五”规划》和2013、2014年学校党政工作要点精神,在湖北工学院合并组建30年、更名为湖北工业大学10周年之际,学校先后启动了湖北工业大学校徽、校旗优化设计和校歌创作工作。

学校此前的校徽于2004年学校更名为湖北工业大学时正式启用的,历经十年,已深深浸入湖工大人的心中。但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工业领域呈现数字化、信息化特征,为更好的全面展示学校形象,赋予校徽新的时代感,学校决定对现有校徽、校旗进行优化设计工作。设计工作由校党委宣传部以学校委托课题下达给艺术设计学院“湖北工业大学视觉识别系统设计”课题组实施。 2013年4月项目开始启动,课题组先后进行了大学形象设计主题的专项调研,对国际国内大学的视觉形象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资料搜集分析,针对我校的视觉识别系统进行VI的基础部分设计和论证,之后又经过了几次课题组内部的讨论修正,并向分管校领导及校党委宣传部、艺术设计学院组成的工作专班多次汇报、修改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设计方案。

2014年3月21日,校党委常委会听取了校徽优化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案的展示汇报,后根据常委会讨论意见以及校领导指示,学校于4月4日召开专题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在原有校徽的基础上开展优化设计,不断丰富和完善校徽、标准字及色彩方案。在2014年9月23日的校党委常委会上,对校徽、校旗及其色彩、字体排列等优化设计方案进行了审议,校党委常委会同意将校徽、校旗方案提交学校教代会审议通过。2014年9月26日,在学校召开的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经过大会9个代表团对4种校徽方案进行预选的基础上,推选出2号方案提交大会表决并获得一致通过,由此,新的校徽、校旗正式诞生,一直沿用至今。
湖北工业大学校徽含义学校徽志为圆形。环形上方为毛体中文校名,下方为英文校名,中间配上下对称的黄鹤图形组成的“工”字和左右对称的环形。图案中H形为湖北拼音的开头字母,T形为英文TECHNOLOGY的开头字母;黄鹤寓意着学校的地域特点,两只黄鹤上下的组合形成一个“工”字,黄鹤腾飞寓意着学校立足湖北、服务工业的办学定位,彰显着学校以工科为主的学科特色;周围的彩带寓意着学校发展历史沿革、奋斗轨迹,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概念,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美好愿景;环形下方的数字1952,标注了学校建校时间。整体上似书卷的形态,反映学校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突出“以人为 本”的办学思想。蓝色是永恒的象征,具有工科特色,象征学校开拓进取,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湖北工业大学校旗为白色长方形旗帜(长与高之比为1.5:1,旗面尺寸分4种,分别为288厘 米×192厘米、240厘 米×160厘米、192厘 米×128厘米、144厘 米×96厘米),中央印有蓝色毛体校名,校名上方配以校徽。白色校 旗庄严大方,校徽、校名毛体字在旗面上处于居中位置,整体组合非常醒目,视觉冲击力强,能很好的搭配各种环境下的使用。

与此同时,当时的湖北工业大学已走过了60多年的办学历程,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积淀了深厚的校园文化。但是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校歌一直没有。2012年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后,新一届校党委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将校歌创作及时纳入了议事日程。
学校党委宣传部于2013年5月28日面向广大师生、校友正式发布了校歌歌词征集通告,截至当年10月31日,共收到包括教师、学生在内的23位作者31件作品。学校成立了歌词评审委员会,通过匿名评审和会议评审方式,评选产生了5首校歌歌词征集入围作品,入围作品还在校园网上进行了投票征求师生意见并报送校领导进行了审阅。2014年3月11日学校召开了校歌歌词创作会议,对入围作品作者予以表彰奖励。与此同时,根据学校党委主要领导和音乐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决定委托知名词曲家雷子明、王原平、彭志敏等开展创作。2014年3月7日,时任校党委副书记傅洪涛同志率宣传部、校团委及学校语言文学专业教师首次与3位专家接洽、交流校歌创作事宜,双方就校歌创作达成了初步意向。3月24日,词作家雷子明来校与时任校党委书记周应佳同志深入访谈、交换意见,并对校容校貌进行实地考察,还调阅了学校相关历史资料和校歌征集作品。在此基础上,于2014年5月13日正式签订创作合同。在充分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双方同意歌词创作以我校特有的地域文化、工业文化为主线展开,歌词创作完成后,雷子明先生于5月26日专程来校听取学校主要领导意见。歌词、谱曲创作完成后,学校分管领导率宣传部负责人等于7月7日赴曲作家王原平工作室试听校歌,并提出进一步修改意见。8月25日提交修改稿,曲名暂定《青春校园》,宣传部据此制作视频MTV于8月26日在党委全体会议上展播,获得一致好评。最后根据展播后收集的意见又对校歌局部进行了微调,9月12日形成校歌定稿。在2014年9月23日的校党委常委会上,对校歌进行了审议,会议同意提交学校教代会审议通过。在9月26日学校召开的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获得一致通过,由此,湖北工业大学校歌正式诞生。
湖北工业大学校歌是一首独具特色的校歌。它不仅区别于一般大学的校歌,而且区别于同类大学的校歌。
流经我校的巡司河流传着一个鲇鱼修炼的古老传说,讲述了鲇鱼从汤逊湖途径巡司河最终游向长江、大海的修炼历程故事。学校建成的工业文化长廊已成为一个在全国高校中有鲜明工业特色与艺术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也是学校的一个地标性场所,它主要用以展示、传播工业文化,激励湖工大广大师生热爱工业、献生工业,用创新精神为祖国创造美好的未来。歌词内容特意避开了写校史、写校训等常规的写法,而是围绕学校这些特有的地域文化和工业文化展开,选取了穿越校园巡司河的传说与那时即将建成的工业文化长廊为意象,去书写湖工青年学子认真“修炼”(刻苦学习)与报效祖国(胸怀理想)的蓬勃情怀。
校歌音乐创作上,采用民族音调和时代节奏,使得传统与时尚相结合,民族与通俗相结合。整个校歌旋律优美、明快向上,尽可能做到了好听、好唱、好记,便于传唱。校歌演唱形式可采用独唱、表演唱、领唱、合唱等多种传唱形式。校歌正式颁布后受到广大师生的广泛赞誉,每逢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和学校重要活动、会议以及重要文艺晚会等都会进行演唱,学校还多次组织校歌演唱比赛活动,由此,这首悠扬的歌曲慢慢浸润到湖工大人的心田,日夜流淌在每一位湖工大人的心中,不断激励着广大师生在迈向新的历史征程中砥砺前行。
作于2022年5月21日
作者:李学锋,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原党委宣传部部长